關閉
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

泥濘中開出希望之花|和平大使與家庭聯合會攜手救災,讓愛化為行動

【覞傳媒公益中心 花蓮整理報導】

花蓮偃塞湖潰堤後,滾滾泥水沖毀家園,無數家庭陷入絕望之中。就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,出現了一群穿著志工背心、滿身泥漿的身影─他們是家庭聯合會與台中和平大使協議會的成員。
10月2日至3日,共14位志工自發組成救援隊,前往花蓮光復鄉協助清理災後淤泥,以行動實踐「和平、共榮、共生」的信念,讓愛的溫度在災區蔓延。

▲ 和平大使協議會提供 照片

一鏟一鏟的泥土,是對土地的敬意

和平大使協議會執行秘書長、同時也是家庭聯合會會長的黃秋萍擔任此次救災行動的領隊。
她回憶道:「當我們踏上光復這片土地時,看到被掩埋的屋舍、泡爛的家具、滿地的書本,心裡真的好痛。」但她說,痛過之後是感動──感動於來自全台各地的志工,不分年齡、不分背景,為著同一個信念默默付出。

在大太陽底下鏟泥、搬運、清理,每個人都汗如雨下。志工郭威志說:「當我們完成一戶民宅清理後,看著阿伯重露笑容,內心那份滿足,比任何獎勵都珍貴。」
志工們不只是清理泥土,更是在撫平創傷、重建信念。他們深知,重建的不只是房子,更是家的希望。

▲ 和平大使協議會提供 照片

志工們的故事:用雙手傳遞希望

陳信傑分享了令人難忘的一幕,收工後在月台上,志工們遇見國軍弟兄。國軍主動讓座給滿身泥漿的志工,彼此謙讓致敬,最終以掌聲互道辛苦。「那一刻,我真切地感受到什麼叫『軍愛民、民敬軍』,」他說,「那不是口號,而是一種在災難中彼此相扶的力量。」

魏國揚也提到,他們曾幫助一位77歲的阿伯清理家園,當看到阿伯拄著拐杖,一邊看著滿地爛書,仍笑著說「謝謝你們」,志工們都忍不住落淚。「他那份樂觀的精神,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叫希望,」魏國揚說,「即使一切被泥覆蓋,也要相信明天會更好。」

▲ 和平大使協議會提供 照片

團結的溫度:青年與長者攜手同行

在救災現場,14名志工中既有青年,也有長者。鏟子、推車在泥中來回穿梭,喊聲與笑聲交錯。
志工張芳婕說:「真的很累,但也真的很感動。每個人都在盡力,提醒彼此喝水、休息,那種互助的氛圍讓我感受到台灣最溫柔的力量。」

李啟彰補充:「我們雖然只是鏟子超人,但當大家為同一件事努力時,小小的力量也能創造大大的希望。

從青年到銀髮志工,這群人用最真誠的行動告訴社會:和平不只是遠方的理想,而是從泥濘裡萌芽的信念。

▲ 和平大使協議會提供 照片

和平的精神,從心開始

台中和平大使協議會議長林新旺在得知團隊的救災行動後,也深受感動。他表示:「這次花蓮救災,展現了和平的真義——和平不是說出來的,而是做出來的。當我們願意彎下腰幫助他人,愛就會流動。

他進一步指出,和平大使協議會的宗旨不僅是國際交流,更重視社會實踐。從教育到救災,從對話到陪伴,每一個行動都是和平的延伸。
「我們的志工們用鏟子鏟的不只是泥土,而是挖出人性裡最純粹的善。」

▲ 和平大使協議會提供 照片

從泥濘到光明: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

此次救災不只是一次任務,更是一場深刻的生命課。黃秋萍回顧說:「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災難,但可以用愛讓受災的人不再孤單。」
她感性地說:「在泥濘裡,我看到的不只是毀壞,而是重生的力量。當我們彼此關心、彼此打氣,那份精神的飽滿,超越任何辛苦。」

每一鏟泥、每一聲加油,都是對土地的祈禱;每一個微笑、每一滴汗水,都是台灣溫暖的象徵。

正如和平大使協議會的信念——「和平從關懷開始,愛從行動發生。」
花蓮的土地會記得,這群默默付出的志工,用雙手鏟出希望,也讓「和平」兩字,深深刻在人心裡。

▲ 和平大使協議會提供 照片

您可能有興趣